當前位置:首頁 > >咖啡賽道融資熱潮依舊,資本持續加碼引多家名企跨界入局 >

咖啡賽道融資熱潮依舊,資本持續加碼引多家名企跨界入局

發布日期:2022-12-30  
核心提示:  開店快,融資熱,成為近年來國內咖啡行業的主要特點。據艾媒谘詢統計,2021年全年涉及中國咖啡領域的投融資案例25起,總金額
  開店快,融資熱,成為近年來國內咖啡行業的主要特點。據艾媒谘詢統計,2021年全年涉及中國咖啡領域的投融資案例25起,總金額約67.9億元,而2020年投融資案例16起,總金額約7.4億元。從2018年開始,咖啡相關領域融資總金額大幅上漲。2019年投融資案例15起,總金額約13.3億元;2021年較前幾年單筆融資額度和融資總金額都大幅度增加。
  
  咖啡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漸成為了國民重要的飲品。隨著消費者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式茶飲的興起,咖啡種類不斷多樣化,消費者的消費頻率逐漸增加。且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大批消費者對咖啡的依賴性明顯增強,飲用場景也逐漸從辦公場景、社交場景延伸到家庭場景,咖啡消費需求進一步擴大。
 
 
  不過,與全球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咖啡市場的滲透率以及人均咖啡的消費量較低,中國咖啡賽道依舊有很大的潛力仍待挖掘,而這也是許多資本看重咖啡賽道的重要原因。也有不少企業跨界入局咖啡賽道,為其商業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咖啡賽道風起雲湧,資本爭相入局
  
  咖啡賽道的融資加速升溫,2021年,NOWWA挪瓦咖啡共拿下3輪融資,其中B輪融資為2億元;MANNER咖啡也拿到多輪過億融資;M Stand拿下超6億元融資;Tims咖啡、時萃SECRE等品牌也在一年內連續獲得多輪融資。2021年,現磨咖啡的披露融資總額超30億元;截止2022年10月,現磨咖啡賽道融資事件共計15起,披露融資金額超過31.45億元,其中Tims咖啡單筆融資金額就達到12.29億元。
  
  近年來,中國咖啡文化盛行,咖啡成為了一種時尚,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iiMedia Research(艾媒谘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達3817億元,預計2022年達4856億元。隨著公眾飲食觀念的改變,中國咖啡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新品牌崛起的速度更快,預計咖啡行業將保持27.2%的增長率上升,2025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咖啡行業的市場前景,吸引著資本爭相布局。但大量資本的湧入,雖然加速了咖啡行業的擴張,但也使賽道愈發擁擠。
  
  星巴克持續加碼中國市場,到瑞幸的二次重生,再到奈雪、太二、猿輔導、郵政、李寧、特步等各路玩家近年積極跨界布局,以及擬上市的蜜雪冰城旗下幸運咖較快突破千家規模,咖啡似乎成了各個企業的投資風向標,無論是本賽道玩家或是跨界選手都在積極布局。
  
  據瑞幸財報顯示,截止今年上半年,瑞幸在國內的門店數已經達到7195家,超越星巴克成為了目前國內門店數最多的連鎖咖啡品牌。麵對市場競爭的加劇,星巴克開始加速開店節奏,從2019年的600家急劇擴張至2021年的5557家,並計劃在2022年達到6000家。不過,曾被認為是“小資生活”的星巴克卻屢陷負麵風波,且隨著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星巴克的市場份額被逐步蠶食。
  
  消費者注重氛圍與體驗,咖啡精品化仍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在喝咖啡的人群中,二線及以上城市的消費者居多。咖啡成一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社交屬性。iiMedia Research(艾媒谘詢)數據顯示,有45.2%的消費者喝咖啡的主要因素是享受咖啡店的氛圍和服務。消費者在對咖啡味道以外的需求更加精致化,因而越來越多企業注重店麵設計和消費者體驗,在味道以外的地方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640 (1) 
  值得一提的是,從曆年來咖啡行業的投融資情況來看,上海、北京等地頗受資本關注。在iiMedia Ranking(艾媒金榜)最新發布《2022年中國咖啡連鎖品牌15強榜單》中,上榜的品牌也以上海的居多。
 
640 (2)
  艾媒谘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此前起家上海的精品咖啡館受到了資本的青睞,但這類咖啡館的興起包含了上海這座城市對咖啡的赤忱,資本助推其快速擴張的同時也麵臨著巨大的風險。
  
  “反觀區域性咖啡連鎖品牌,其產品能力、管理能力、業績以及連鎖化能力在本地發展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初步驗證,對於資本來說更加穩健。尤其是考慮到未來上市的可能性,資本會更關注品牌的營收和利潤的增長。”張毅強調。
  
  另一方麵,上海市的咖啡文化繁榮,消費習慣也是關鍵所在。張毅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曾表示,"上海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曾經眾多的外資企業員工以及僑居在上海的外國人,也引領了咖啡消費的潮流。"
  
  事實上,除了北上廣深這類大城市外,也有一些咖啡品牌另辟蹊徑,積極探索其他城市的可能性,比如,金榜第三的幸運咖。據了解,幸運咖由蜜雪冰城總經理張紅甫帶領創建,在品牌定位上,幸運咖繼承了蜜雪冰城的"便宜"屬性,主打低價咖啡(5-10元),而除咖啡外的飲品更是低至3-4元,不少消費者直呼“性價比之王”。
  
  平價咖啡湧現,下沉市場成咖啡企業的新戰場
  
  疫情衝擊和消費疲軟讓頭部咖啡連鎖品牌急需開拓新方向。麵對飽和的一二線城市,下沉市場似乎是個很好的選擇。
  在一二線城市咖啡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頭部咖啡連鎖品牌如瑞幸咖啡等開始下沉三四線城市,推出平價咖啡,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星巴克中國高級質量經理曾表示,到2022年星巴克將在國內開滿6000家門店,且將下沉到更多的二、三甚至四線城市;瑞幸自2021年1月起,宣布開啟0加盟費招募“新零售合作夥伴”計劃,開放的城市中絕大多數為三四線城市。而看起來跟咖啡沒什麽關係的蜜雪冰城也做起了小鎮平價咖啡——幸運咖。
  
  三四線城市成為咖啡企業競爭的重要市場,下沉市場讓品牌有機會打造全新的品牌矩陣。為提高市場份額,咖啡企業應為客群定製新品類,建立與下沉市場消費者的深度鏈接;拓展新場景,豐富下沉用戶的生活片段。
  
  張毅曾表示,通過多年對用戶行為的分析監測,並結合市場容量來看,品牌下沉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首先,下沉市場消費者的整體消費能力並不弱,雖然收入不如一線城市,但支出成本也相對較低,生活負擔較輕。其次,下沉市場的消費氛圍好、消費需求非常旺盛,特別是年輕人對於一些茶咖品牌還是有一定的期待。
  
  將市場下沉是許多連鎖咖啡企業的主要動作。但在一線市場,咖啡品牌的競爭仍然呈現白熱化,超過七成的受訪消費者偏好於購買咖啡店在售咖啡,其次,購買速溶咖啡粉和瓶裝咖啡飲料的受訪消費者占比分別是49.3%和40.6%。可見,當前咖啡消費場景已由精致化向便利化轉變,市場需求仍然旺盛。
  
  瑞幸以大力補貼打下來的咖啡價格和層出不窮的爆款新品打開了更年輕、更下沉的咖啡市場,積攢了一批下沉用戶。但下沉市場的消費者,仍需要以他們的需求和收入來量身打造的咖啡品牌和模式。
  
  尤其是當咖啡變成奶茶一般的日常飲品後,性價比勢必成為消費者最為關注的焦點。與標榜所謂“高端”的星巴克相比,不間斷發放滿減、折扣券的瑞幸顯然性價比更高。
  
  張毅認為,瑞幸所服務的消費者屬於中等或偏下的層級,這種類型的消費者會更關注價格、便利和服務,消費者更關注的是能否便利地提供產品,能否在品質上有所保障,以及能否在價格方麵有實惠。
  
  而幸運咖以低價策略進入咖啡市場,以低價格帶來高吸消費頻次,或許可以培養出一波新的下沉用戶,從而能夠占據更下沉的市場。當下沉用戶喝咖啡的習慣被逐步培養起來,主打更低價咖啡的品牌或許才是最終的受益者。
  
  咖啡迎來跨界潮,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盡管國內的咖啡賽道看起來已有幾分擁擠,但魚貫而入的新玩家似乎仍在不斷增加。
  入局者的增多,帶來的最直觀變化則是咖啡相關企業數量的增加。近年受疫情多變的影響,不少咖啡企業麵臨著短暫衝擊,如何在擁擠的咖啡賽道中拔得頭籌,這是每個入局的品牌都在思考的問題。
  
  企業、資本跨界經營咖啡的現象早已不足為奇。此前,包括喜茶、奈雪的茶、CoCo、蜜雪冰城等在內的茶飲品牌早就推出了自己的咖啡產品,今年8月,茶顏悅色新推出的咖啡品牌“鴛央咖啡”也在長沙開始營業。張毅認為,眾多商家都選擇跨界咖啡,首先是咖啡的巨大成長空間。
  
  茶咖不分家,茶飲跨界布局咖啡,倒也還算契合,在消費者眼裏無非是從主業開辟了不同品類的一個方式。
  
  但今年以來,先有中國郵政首家郵局咖啡在廈門落地,後有李寧跨界推出“寧咖啡”。甚至賣電子煙的霧芯科技,也開出了“醒刻ON”咖啡店,賣鞋子的老字號內聯升也在北京開起了咖啡館。
  
  另有挑戰消費者味蕾的跨界選手喜歡在咖啡品類上做創新。太二酸菜魚今年8月底宣布,推出一款名為“酸菜咖啡”的全新產品。據了解,這款產品的正式名字叫“原汁酸菜拿鐵”,咖啡裏真的有酸菜汁,還會附贈一大根酸菜。喜歡酸菜魚和喜歡咖啡的都沉默了,不少網友表示接受不了。
  
  那麽,麵對競爭如此激烈的咖啡市場,為何還有跨界玩家頻頻入局?
  
  據正式進入了咖啡賽道的李寧選手透露:開“NING COFFEE”,是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將會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嚐試。
  
  有這類想法的不單單隻是李寧,此前跨界布局咖啡的Arket、Ralph Lauren等服飾品牌也是如此,其旗下品牌做咖啡業務並不是希望借此打開咖啡業務,單做連鎖,而是希望通過咖啡完成品牌營銷。
  
  李寧、特步這一類國潮品牌才剛剛完成了品牌轉型,急需進一步擴展年輕消費群體,而咖啡業務則成為重要載體。
  
  對於成為消費主力的新青年群體而言,跨界似乎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洞察到這一現象的品牌方紛紛迎合,IP聯名、跨界合作、“劃圈為盟”、社媒種草、私域運營等都已成為品牌引導消費者興趣的重要手段。
  
  與李寧等品牌為擴充消費場景而布局咖啡業務不同的是,中國郵政、“猿輔導”等選擇將咖啡業務單獨列出。郵局咖啡一看就是個新鮮的東西,適合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新奇感,且得益於咖啡店的社交屬性,更多消費者願意攜帶三五好友前往打卡。
  
  但跨界並非易事,跨界隻是一種營銷創新,主要起到引人關注的作用,但消費者不會一直為好奇心埋單,“一時網紅”很難為品牌建設提供長久的支持。
  
  盡管咖啡市場往下沉的趨勢走,但咖啡精品化仍以一二線城市為主,一線市場消費者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且是各大品牌競爭的主戰場,這也注定會有不少品牌參與布局。新茶飲品牌調性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咖啡用戶,客戶群體具有天然優勢,這也是茶飲品牌入局咖啡的出發點。中國郵政、中石化、同仁堂這一類品牌跨界入局,是消費升級的最新範例,還是步入紮堆跨界難逃一劫的下場,仍有待觀望。
  
  整體上來說,中國消費者對咖啡產品表現出需求量大、依賴程度高的特點。這也讓2022年的咖啡市場的消費持續增長,但目前咖啡品牌仍麵臨著不少問題。而能否在2022年下半年有所突破,是所有咖啡品牌的關鍵考驗。
  

圖文來源:艾媒谘詢(ID:iiMedia Research),轉載已獲授權。圖片來源:創客貼會員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本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願我平台發布,請聯係處理。
 
 
研發客服
食品研發與生產
研發公眾號
客服微信